中国茶消费十大商业模式

Zoe的茶笔记#001
模式1:品类品牌。
这是中国茶的主力军,已经出现了一大批专业的品类品牌:聚芳永西湖龙井、文新信阳毛尖、一笑堂六安瓜片、柏联普洱、祥源祁红、凤牌滇红、川红、黑六黑茶、香家坡白茶等。
红茶、福鼎白茶这两大品类,未来的增长率超过行业平均水平,甚至会迎来爆炸式增长。如果未来5年,品类茶品牌有什么大风口,应该是在上述两个品类里出现。
模式2:渠道品牌。
茶叶店(含茶叶市场)是茶叶销售的主渠道,可是算得上有规模的渠道品牌的,只有吴裕泰。艺福堂可以算是电商渠道品牌。这两个品牌恰好代表了渠道的线上与线下,非常有意思。
无论线上与线下,渠道品牌的商业逻辑是一样的,即对目标消费群消费特点的把握:价格段、品类、诉求、包装形态、推广方式。
茶叶渠道的碎片化、地域化与茶叶消费的碎片化、地域化是一脉相承的。出现了一些茶叶内容电商,以公众号、APP等进行粉丝圈养与转化,这也是一个新渠道,只是流量还不够。
模式3:包装品牌。
龙润、帝泊洱持续运营了很多年,还是望立顿而莫及。其实,立顿的升级版是中国茶叶包装品牌的唯一道路,非要独创一条新路,是很难成功的。
模式4:茶馆品牌。
茶馆曾经是中国人喝茶的主要场所,除了景区及历史名胜的茶馆,作为茶消费空间的茶馆已经被咖啡连锁冲击得溃不成军。因此,从2010年开始,一茶一座、茶香书香,到因味茶(inWe)、Teabank等一大批有资本背景的中式茶空间,在成为中国茶界星巴克的愿景驱动下,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一茶一座的餐饮化,茶香书香的猝死,还是给“中国茶的星巴克”们吹了点冷风,至少说明,在美好愿景下,如何解决场所消费的坪效,包括消费热度,都是新中国茶馆品牌必须解决的问题。否则,光明大道上还会出现白骨。
模式5:茶艺品牌。
茶艺是中式生活美学的必然元素,出现一个规模化的茶艺品牌,不仅必然,而且必须。已经有了一些线上、线下的探索者,线上如一箱(移动茶席),线下如茶仙子,茶人主导的茶艺馆更是不胜枚举。
茶艺品牌已经不是茶消费、茶贸易,而是茶服务。这个方向上,最需要文化的底蕴与经营的能力,可惜这两者都是中国茶人欠缺的。
模式6:原液茶饮料品牌。
这是快消品的范畴,茶π的风行说明茶饮料依然是饮料行业的主流品类。
模式7:原液现泡品牌。
这个领域依然只有Lepod(乐泡)在坚守,而且孵化出了Teadiva等茶馆品牌,进入三只松鼠投食店、聚芳永西湖龙井茶叶店等零售终端。商用消费市场还是个人消费市场,七年前是个问题,现在依然是个问题。
模式8:礼品茶品牌。
小罐茶争议不小,茶圈内的评论纠结于茶叶好不好,这还是眼界问题。小罐茶已经成为中国茶高端品牌的代表,这个心智认知,比多少人认为小罐茶好喝、划算重要一万倍。这么短时间就成为高端茶礼的符号,这是按照市场规律出牌的红利。
模式9:茶食品品牌。
茶食品竟然没有专业品牌,真不知道一堆毫无特色的食品(烘焙)企业是怎么想的。目前有点风行的,是日式抹茶糕点,比如一个叫无邪的专业品牌。
模式10:茶铺(Tea shop)品牌。
本书里明确指出:具有发展出全国性、规模化连锁现饮铺品牌的潜力。喜茶、福海堂等,率先在商业区、高铁站、大学城等攻城略地,这是个非常简单的商业模型,很容易看到数据,资本也愿意投。
这个商业形态的问题,与餐饮类似,最终要解决两个核心问题:产品价值与产品效率的矛盾、运营管理的持续效能。皇太极煎饼,就是栽在这两个问题上。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33 分享
相关推荐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