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成功,凭什么(干法-华为怎样造人?)

1、上一篇讲华为的干法即员工职业化、流程数字化和组织生态化是什么(WHAT)和为什么(WHY),本篇聚集员工职业化,结合华为管理实践重点讲怎么做(HOW)。
2、在展开华为的实践之前,先简单回顾什么是员工职业化是什么以及员工职业化之于企业的价值。
2.1 员工职业化的内涵。员工把工作当成事业并按职位要求履责行权而不夹带私人情感。
2.2 员工职业化的价值。内涵已经彰显了价值,丰田的“先造人,后造车”是最好的表达。
3、员工职业化与“入模子”
联想柳总的话讲,员工职业化的过程就是员工在企业“入模子”进而自己变成标准模子的过程。柳总的这个说法,把企业比喻成机器,把员工比喻成零件,用“入模子”来表述让员工变成附着于机器的零件的过程,虽有些不近人情,但却抓住了职业化的本质。为什么?因为人有意识有思想且能动性强,故员工在同一情境下的行为表现有多种可能,但在这多种可能中有且只有一种是最有利于企业和员工自己的——虽然这两者有时会或经常会起冲突,所以对有功利追求的企业而言,找出最佳方式并用其塑造员工使之不断重复进而成为习惯或下意识的行动,这于企业和员工双方而言都是最有利的。从这个角度讲,员工职业化的过程就是企业造人的过程,换句话讲,员工职业化于企业而言就是造人。丰田之所以伟大,当然是因为其在汽车市场上纵横四海的业绩表现,但丰田之所以能有此等业绩,其根因是丰田已经公开然竞争对手却学不会的丰田之道。为什么别的企业学不会丰田之道?本身不是丰田之道的逻辑有多复杂、操作有多困难,而是丰田之道的地基是丰田一直坚持的“先造人,再造车”。造什么样的人?靠相信、理解、奉行和弘扬丰田之道的人。而其他企业特别是西方企业,看到和看重的往往是丰田之道在术层面的展现如安灯、全面质量管理和精益管理等,既没有耐心也没有条件去“造人”。为什么没有耐心?因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造人是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而西方企业的领导人在对股东和股价负责的前提下,很难有这样的耐心。为什么没有条件?因为日本文化中有“从一而终”的集体主义元素,员工“一入候门深似海,一心只做丰田人”,而西方则更强调契约与个性自由,讲究“合则留,不合则去”,双方在不违背社会良俗与法律法规的前提下,都可以“轻轻挥一挥手,而不带走一片云彩”。
要让员工“入模子”,企业须先给员工“铸模子”。模子包括三个层面:
3.1 公司层面。由企业文化承载,旨在塑造员工由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耦合而成的心智模式或操作系统。企业文化对人的影响,大家想想教员领导下的红军、任总领导下的华为和马云领导下的阿里就能理解,这三位在组织文化塑造上的功底可谓炉火纯青、登峰造极。
3.2 团队层面。由“场”承载。“场”这个词是由知识管理之父野中郁次郎引进管理学的,但野中郁次郎并没有对这个词进行深度解读和建模。下图是IBM的研究成果,笔者觉得这可能是在对“场”解读的诸多模型中最好的一个,该模型认为,“场”是物理环境、团队社区和工作氛围三大要素的耦合,能影响员工体验、塑造员工行为。场对人行为的影响,大家看看上甘岭战役坑道内八个志愿军战士吃一个苹果的故事就能明白。在“场”的塑造上,《亮剑》中李云龙也是高手。
3.3 岗位层面,由岗位定义承载,其输出成果是岗位说明书(Job Description)。严格意义上讲,岗位说明书既包括对岗位承担的工作职责及其绩效标准的描述,也包括对岗位履责人员任职资格的要求。
铸好了模子之后,接下来的工作当然是让员工“入模子”。逻辑上讲,“入模子”得先让员工知道模子是什么,清楚模子和个人发展与企业利益之间的关系,然后再用软的文化(礼)和硬的赏罚(法)来让员工按模子的要求做事,于是员工不但不知不觉在工作中变成了企业理想中的“模子”,而且还能不知不觉中让同事也变成“模子”——这当然是职业化的最高追求。之所以在文化后备注了“礼”和赏罚后备注了“法”,是想强调,有组织的地方,就有造模子和入模子的实践。
4、华为的实践。基于上文所讲内容,结合员工职业化的本质内涵,我们可以看出文化建设贯穿于员工职业化的始终。华为的企业文化建设非常有名,笔者将专文另行阐述。本文重点研究华为在团队和职位两个层面塑造“华为人”的实践。

纵观华为30多年的发展,华为的员工职业化管理实践大体经历了五个阶段
4.1 从成立起到1998年 ,以骨干传帮带为重点,载体是任总用家长式领导风格塑造的军队式和家庭式兼混的文化。这个阶段的主要产出,文字性成果体现在《致新员工书》、《胜利祝酒词》、《华为基本法》和《华为红旗能打多久》中;在员工身上则表现为狼文化、床垫文化和“胸怀理想眼看钱,身睡床垫砸研发”为特征的革命浪观主义精神。
4.2 从1996年到2004年以人岗合一化为重点,载体是任职资格。为什么从1996年算起?主要原因是华为在1996年引入了以彭剑锋老师为代表的人大教授团队。1997年华为和合益从任职资格切入构建现代化的人力资源管理,1998年引进英国职业标准体系(NVQ)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后来名闻天下的任职资格管理体系。很多人认为彭老师领衔的人大团队只做了《基本法》,事实上彭老师领衔的专家团队除了在企业文化上给华为留下了深远影响外,也给华为的现代化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打下坚实的基础。这里没有否认或贬低合益的意思,这里想强调的是,合益顾问团队在术和器如素质模型、岗位评估、领导风格等方面的确很有功底,但他们对道和法上的认知远不及彭老师领衔的人大教授团队。这一点大家可以从任总接受合益副总韦女士的谈话中可以看出来,这篇谈话,收录在任总讲话集中,标题是《
建立一个适应企业生存发展的组织和机制》,通读这篇文章您就能发现,韦女士和任总的思想根本就不在一个量级上,很难想象这样量级的顾问能构建出影响深远的华为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另一个证据是后面这批顾问后来没有一个能成为华为的长期顾问和任总的朋友,这中间当然有很多因素,但诸多因素中,顾问自身的功底不足和成长速度不快却是最为根本的。这个阶段的主要产出,文字成果由以职位管理(事)和任职资格(人)为中心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承载,在员工身上则集中体现为以司机和秘书为代表的职业化行为
4.3 从1998年到2011年,以方法流程化为重点,载体是端到端的流程如IPD、ISC、CRM和IFS等。《华为基本法》出台以后,任总突然意识到,不管是人大教授还是华为高管都没有在千亿级的大公司工作过;同时华为也发现其在研发和供应链上的存在的问题,用传统的中式智慧和管理经验如打鸡血和红军蓝军等很难解决。这两个问题集中到一起,促成了任总1997年底带队出访包括IBM和微软在内的4家美国公司,这次出访坚定了华为在管理上向西方特别是美国学习的决心,这段历史,我们能从任总1998年初所写但其核心思想到现在仍未过时且还能烛照未来很长的《我们向美国人民学什么》这篇雄文之中。1998年华为牵手IBM合作ITSP(信息技术规划)项目,从此开启和IBM与西方优秀咨询公司长达20年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的合作,1999年启动IPD(集成产品研发)和ISC(集成供应链)、2005年启动ITR(从问题到解决)、2007年启动IFS(集成财经服务)、CRM(客户关系管理)和LTC(线索到回款),到2011年华为通过流程打通任督二脉,纵横四海,成了世界通信设备市场上的“寂寞高手”。上述所列项目,每个项目均是历时数年,这批项目成功不只彻底改变了华为,同时让中国更多企业特别是有远大追求的企业家深信,向华为学习,用长期主义思维潜心做管理,才是企业基业长青之不二法门。这个阶段的产出,在公司层面体现为端到端的流程为承载的协同体系,在员工身上则展现为“以客户为中心、以价值为导向、以规则为基础、以问题为持续改善之契机”的理性精神。
4.4 从2005年到2015年,以角色组织化为重点,载体是积木化的角色定义和与角色深度耦合的流程型组织。2005年和合益合作“国家总经理发展项目”,2009年和IBM启动了“全球一线领导人发展项目”,这两个项目一脉相承,让华为意识到之前的职位管理和任职资格管理存在的不足,并在此基础上全面启动基于角色的人才培养与组织重构,让庞大且的华为在应对一线市场动态竞争时更加灵活和敏捷,让“平台+精兵或铁骑”模式成为可能,使华为“虽是大象,却会跳舞”。以上是这个阶段在组织层面的产出成果,在员工身上则化繁(这一点大家只要看华为的《文书任职资格标准》就明白)为简(向IBM学习,IBM全球咨询服务部门有11万知识型员工但却只有250个左右的角色),把员工约化为组织中不同角色的积木式组合。这一点理解比较困难,需另写专文来详细解读,这里仅讲结论、不作展开。
4.5 从2016年起到现在 ,以流程数字化为重点,载体是各类数字化平台以及其由此构建的智慧型生态组织。 在移动互联网迅猛发展和万物互联是“已然发的未来”的大背景下,华为和IBM在2016年再次合作ITSP项目,这个项目的核心意旨就是全面推进华为的数字化转型,打造能给所有客户提供全生命周期的ROADS体验:实时(Real-time)、按需(On-demand)、全在线(All-online)、服务自助(DIY)和社交化(Social)。在这目标指引下,华为从2017年起全速推进数字化转型,不仅把自己打造成了全球数字化转型的标杆企业,且本着“自己生产的降落伞自己先跳”原则,给全球众多客户提供数字化转型的端到端解决方案。这个阶段,华为在“纯”管理上并没有特别突破——这不能怪华为不进步,因为全球管理界过去20年都没有重大的突破,华为在这个阶段的突破和精进主要体现在管理手段和工具上。顺延到本篇主题,华为员工职业化的目标和逻辑没有大的变化,变化的是让员工职业化的方法——从主要依靠人传帮带、制度流程到更多依靠数字平台,用基督教牧师兼传媒学者约翰·卡尔金的话讲就是“我们塑造工具,然后工具塑造我们。
需要特别指出的三点:一是华为在员工职业化上五阶段的管理实践,逻辑笔者坚信成立,然在具体时间划分上笔者却不一定精准;二是笔者之所以坚信上述五阶段逻辑成立,是因为上面所列的五个阶段本质是企业“造人”的五种方法,即“人造人”、“人力资源管理造人”、“业务流程造人”、“角色造人”和“流水线造人”;三是上述五种“造人”的方法并不冲突更不互斥,故而企业可在同一时间内采用多种方法并用——当然前提是已经掌握了这种方法,就象1998年之前的华为,你就算告诉他最高效的方式是“流水线造人”,他也不会也投资不起。

5、员工职业化的五种方法简介
5.1  人造人。主角是领导(君)、长辈(亲)、老师(师),过去君亲师一体以强调领导的使命与责任,这种君亲师一体的领导被台湾学者郑伯埙总结为“家长式领导”,在信息量低且领导可定制信息并控制信息传播的封建时代,这种手段既有效且高效,现在不能说家长式领导失效了,但是当其前提不再成立的时候,奔着同一目标即影响他人甚至是造人的使命与责任的领导风格亦须随之改变,即由强调控制、恩威并施的家长式领导转变为强调赋能、着眼服务的仆人式领导,当然如果领导者能象任总那样心胸广阔、能力超群又极其精进,做能让员工自觉追随、自动效法的魅力型领导更好。
5.2 人力资源管理。华为人力资源管理构建在职位管理和任职资格基础之上、包括选即招聘甄选、育即培训开发、用即绩效管理、留即薪酬激励等职能,面向员工和企业,旨在促进双方长期共赢。
5.3 业务流程造人。研讨过华为IPD完整文档的人,应当能理解这套流程对于在研发人员工作行为的形塑作用。在华为研发体系中工作过的人,更能理解他对自己工作无处不在的影响。
5.4 角色造人。子路问孔子,若卫国国君请他去主政,他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孔子的回答是“必先正名”。很多人把名理解为名份,其实孔子所讲的“”,用今天管理学的语言是组织中的角色。和职位说明书不同,角色是与人们在组织中占据位置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 ,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用儒家观点,最好的例子,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亦即做君上/下属/父亲/儿子的就要有君上/下属/父亲/儿子的样子,至于这个样子是什么,儒家的回答是“君仁臣敬,父慈子孝”,当然也有别的回答如君仁臣忠,或君义臣行等。当我们从这个角度去理解孔子的“必先正名”的时候,我们才能明白,为什么“正名”在组织建设中会如此之重要。应当说,发轫自孔子的这套理论,直到现在中国的人力资源管理界都没有意识到他的价值——当然1997年的合益也不懂,所以华为直到2009年和IBM合作ILD(集成领导力发展)项目,从IBM国家总经理模型中意识到角色之于人力资源管理的极端重要性,进而推广到整个公司,重构了以积木为基础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这一点将在后续文章中详细展开,此处不赘。
5.5 流水线造人。有两类流水线,一类是看得见的工厂车间中的流水线,一类是看不见的由数字化平台所承载的流水线,这两者的使命和功能都是一样,即连接、替代和赋能人类劳动,让组织更加高效地运转。不过前者连接、替代和赋能的对象是体力劳动而后者则是脑力劳动。工厂流水线对人类的塑造或异化现象在卓别林主演的《摩登时代》中有很好的表述,看不见的数字流水线一样有这样的功能,只不过后者更为隐蔽、更加高明,以至于我们会觉得,我们是流水线的主人,真相则是奴仆,至少于众生而言是这样。这一点大家只要看看美团对外卖骑手的管理,包括从业务接单、过程监控、绩效评估和佣金分配全链条都在一个APP自动现实这一事实,就能明白。我们以为我们是系统的主人,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只是系统的奴仆。
6、上述五种方法从人类发展史看,依次是人造人、角色造人、人力资源管理造人、业务流程造人、流水线造人。在华为发展过程中,受中国管理实践和顾问对专业理解认知等因素影响,走上了上述五阶段发展之路,我们不能说华为的路是错的,但是从事后复盘角度特别是华为在任职资格上的实践看,华为走了弯路是确定无疑的。关于这个话题,我们在下文再详细阐述。
7、下文《任职资格,十载功过凭谁说》将深入梳理华为的任资资格管理及其外溢效应,敬请关注!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98 分享
相关推荐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