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妇女节,我们真的了解它吗?

近日,我在网上看了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沈奕斐的一段讲话,也使我长久以来对妇女节的思考多加了一层含义,使我的思考有了更清晰的答案。
记忆中,大约3年前的妇女节,那一年我24岁,对自身的定位并不清晰,对社会环境不想了解,更偏向于随波逐流、沉浸在短视频、玩梗的世界,被网络流行风向所引导,起哄女生要过“女神节”“女生节”,甚至“儿童节”。 
也依稀记得曾与我的另一半因为此事发生过争吵,原由是那一年我嬉皮笑脸要过儿童节后,又因他在妇女节没有对我有所表示而不悦。记忆里,我吵着“女神节女生节”,他与我争吵表示“你过了儿童节还过什么妇女节”“你怎么妇女节也要过?”
现在回想起来,不论是我跟风折腾的样子,亦或是他那句妇女节也要过的反问,都是一种对社会环境与自身的无知表现罢了。
也记得一年前的妇女节,我忽略了商家“女神节”的消费噱头以及虚假祝福,那一年我的朋友圈是:不要女神的虚假光环,只要妇女的真实权利。
也就是从那一年起,我去思考、去搜索,它背后的意义。
妇女节的全称是:联合国妇女权益和国际和平节日
我国早期将其称为:国际妇女劳动节
进入21世纪以来,逐渐被人们称为国际妇女节,或三八妇女节,后由于港台文化的介入,“三八”变成了一个负面的词汇。
再后来,大家似乎连妇女这个词都不愿意用了,因为在很多人眼中,一谈到妇女,ta们的刻板印象即是大龄的、已育的形象,包括曾经的我在内,很多人或许都没有认真了解过妇女两字的含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其定义是未满14周岁的女性为幼女;满14周岁(含14周岁)的女性为妇女。所以当我们拒绝这个词汇的时候,某种意义上讲也意味着,我们在拒绝自身生命中本该令人骄傲的,成长发展阶段。
在当今信息媒体极度发达,任何事物的“意义”皆可成为快消品之一的时代,独立思考似乎成为了一个难题。随着消费主义通过互联网的入侵,“女神节就要买礼物““女生节折扣回馈”等深入人心的标语,已经让这个节日的意义不断被消减。
妇女节的真正意义是什么呢?
“三八国际妇女节”的起源归因于20世纪初期一系列的妇女运动大事,19世纪下半叶西方资本主义开始蓬勃发展,资本家开始雇佣女工,但女工和男工同样的工作时长以及工作强度却不能得到同样的报酬,就在这样的环境下,
1908年,第一批具有觉醒意识的1500名妇女在纽约街头游行,要求同工同酬,要求应有的选举权,还向企业家提出禁止使用童工。
1910年,第二国际 哥本哈根会议上来自17个国家的100余名妇女代表筹划设立国际妇女节。
1911年至1913年,有超过100万余名来自世界各地的妇女集会庆祝国际妇女节,为应有的权利而斗争,为争取和平、反战而奋斗。
1917年3月8日,为纪念在一战中丧生的近200万俄罗斯妇女,俄罗斯全国妇女举行罢工,拉开了二月革命的序幕,4天后,沙皇被迫退位,临时政府也宣布了正式赋予妇女选举权。
正是这些一系列社会主义平权运动,共同促成了“三八国际妇女节”的诞生,是纪念勇敢的女性们在经济、政治等诸多领域做出的贡献。
中国妇女第一次纪念妇女节,是1924年在我们党的领导下,广州的劳动妇女联合各界被压迫的妇女举行了纪念会。在这之后,中国也一直有着过妇女节的传统。
妇女节应该过,且是好好过,这是属于全世界的姐姐、妹妹、阿姨奶奶们的节日,作为新时代女性更应明白它所代表的美好、平等的意义,妇女节的存在是纪念那个年代勇敢的女性们,更是要向世界表达当今的女性力量。
尽管很多人不愿承认,但不得不说时至今日我们并没有达到真正的性别平等,甚至没有完全做到早在1908年就呼吁的同工同酬。 在写下这篇文字的同时,我登陆了我目前所在城市的区人才引进官方网站里,在报名性别比正常的情况下,今年真正的录取比为男女7:3。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妇女节的意义更为重要,正如沈教授所说,当我们用女生节去冲淡妇女节,当我们把妇女节变成消费节日的时候,实际上这是一种性别平等的倒退,是对性别平等的漠视,也是对女性权益的忽视。
我和其他女性对妇女节的思考和表达,并不是揪着妇女节这一个节日,不是吹毛求疵,更无关于咬文嚼字,相反的,我们要的是抵制一些意识形态潜移默化的洗脑,正如我们这一代人从小所受到的影响,例如女生就是要被人保护的,例如曾经口中不自觉的女司机、女强人的自我污名化。“激进”一点来说,在我们对这个社会未来的畅想中,我们不希望看到连属于自己的妇女节也要在被大部分为男性资本家主导的消费主义中沦陷。
最后,作为一名女性,在这一天,我不需要任何礼物,如果说有什么是我想要的,那么我要的只是一句发自内心的妇女节快乐,你很棒!
我也想祝所有的姐姐、妹妹、阿姨、奶奶们,三八妇女节快乐,你们辛苦了。
我也相信,在所有女性的努力下,未来定会更加美好。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77 分享
相关推荐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