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合伙人:从那以后,实名举报比以前多了——建设团队:治理结构(12-9)

重点:
事业合伙人制度,本质是就是与员工分享不确定性,从而收益共享,风险共担。我们常常觉得与别人分享利益,就是好朋友。其实,当你与好朋友共担风险时,你才真的把他当朋友。这就是所谓的“生死与共,患难之交”吧。


全文如下:这一篇,我们学习另一种以“合伙人”命名的治理结构:事业合伙人。

老薛开了家房地产公司,在各地都有分公司,拿地,开发,卖掉。还挺赚钱,但是,各地分公司大手大脚、找七大姑八大姨高价采购、甚至贪污的现象,层出不穷,让老薛非常头疼。老薛三令五申,严令禁止,甚至设了举报邮箱,但一直没什么用。他知道,这样下去,公司早晚要崩溃。怎么办?

要解决这个“怎么办”的问题,我们首先要理解它的本质。

分公司的同事们都是拿工资、拿奖金的,而所有“剩余利润”都是老薛的。有人从“剩余利润”中贪污一点,又不是贪我的,只要工资、奖金不少,那关我什么事?

这个问题的本质是,分公司员工们的利益,和老薛不一致。他们不是“事业合伙人”。

概念:事业合伙人

2014年,万科召开了事业合伙人创始大会,宣布首批1320名万科员工成为公司的事业合伙人。在万科的《事业合伙人宣言》中,这样一段话:

“一个幽灵,事业合伙人的幽灵,在大梅沙游荡。为了对这个幽灵进行神圣的围剿,旧房地产圈的一切势力,野蛮人和黑嘴、带路党和五毛、香港的激进派和华尔街的资本家,都联合起来了。”

这用词,这造句,看得出万科对所谓“事业合伙人”制度非常重视。那么,到底什么是事业合伙人?

简单来说,万科的事业合伙人制度,包括两个部分:持股计划,和项目跟投。

第一, 持股计划。

万科首批1320位事业合伙人,将其从公司分得的特殊奖金汇聚起来,通过盈安合伙这个持股平台,在公开市场购买万科的股票。

从2014年3月,到2015年1月,盈安合伙共撬动使用4.52亿元资金,购入4.94亿股万科股票,股本占比4.48%。

用奖金购买股票,这个设计很有意思。

首先,买股票,这让员工不仅共享工资、奖金的收益,也共担盈亏和涨跌的风险。如果同心协力,股价上升,这1320人,终于可以从“剩余利润”中分钱了。

其次,只能用奖金买。说明万科把这个收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会,只和有贡献的优秀员工做“事业合伙人”。

那么结果怎样呢?这4.94亿股,员工的平均购入价是13.26元每股,而截止到2015年1月事业合伙人的最后一次增持,万科股价34.76元,已经上涨2.62倍,公司和员工共同获益。

第二, 项目跟投。

同时,针对各地的地产项目,万科的事业合伙人计划推出“项目跟投”制度。

什么叫跟投?

开发地产项目,必然占用大量资金。这些资金,就是项目的投资。万科规定,对每个具体的地产项目,项目所在区域公司、城市公司的管理层,以及项目的管理团队必须参与投资,而其他员工可以自愿参与。这就是跟投。

2014年,万科规定,员工跟投总额,不能超过项目需要资金的峰值的5%。后来这个数字修正到了10%。

一旦员工可以在具体项目上持股了,你猜猜看,会发生什么?

万科的总裁郁亮说:实名举报比以前多了。

为什么?以前我只拿工资和奖金。现在我是这个项目的事业合伙人,是这个项目的股东了。事业合伙人分什么?分“剩余利润”。你贪污的每一分钱,都有我的一部分。你敢贪我的钱?这是绝对不能忍的。举报你!

自从有了项目跟投制度后,经营团队更加努力寻找回报率更高的项目了,从拿地到开盘的时间大大缩短了,部门扯皮少了,员工主动跨界了,每个人都变成销售了,还都主动加班了。

这就是事业合伙人的威力。

什么是事业合伙人?事业合伙人是从2014年开始,万科开始采用的一种治理结构。当员工只拿工资和奖金,不分“剩余利润”时,他只关注奖金,不关注利润;只关注短期,不关注长期。他和你不是“合伙人”。

那怎么办?万科采用“持股计划”,来和优秀员工绑定长期利益;用“项目跟投”,来和项目团队分享项目利润。通过持股计划,和项目跟投,员工的主动性和效率都有明显提升。

这就是事业合伙人制度。
前人的思考我们的阶梯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55 分享
相关推荐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