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整本书的方式讲导读|评徐杰 《朝花夕拾》导读课(一)

用整本书的方式讲导读
——评徐杰 《朝花夕拾》导读课(一)
文/植树的菠萝
2022版的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中,特意把“整本书阅读”单列出来作为“拓展型学习任务群”的一部分,可见其重要性。但在实际的教学中,一线教师对于教材中的名著阅读教学却十分头疼。比如:教中如何做到区别于单篇教学,上出课型?如何引导学生在独立阅读中保持兴趣、由阅读这一本的掌握这一类书的阅读方法?如何引导学生通过整本书阅读提高思维能力、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精神世界?……这些都是我们语文老师需要解决的问题。
幸运的是这周听了徐老师的《朝花夕拾》导读课,我有种豁然开朗之感!如果说“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是语文教学最基本的规律,那徐老师这节课就做到了用整本书的方式讲导读,较为完美地阐释了整本书教学的特质。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写的一部回忆性散文集,具有抒情性、“形散而神不散”的共性;作为回忆性散文,又有着叙事性、双重视角等特点;同时本书还反映了当时特殊的社会生活,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差甚远,读起来有难度。徐老师的这堂课属于整本书教学中的读中推进课,核心目标是监测学生阅读的过程和交流阅读经验与困惑,整堂课设计很“整本书”。
       一、以主问题架构课堂,于纵横交错间深入文本
徐老师以“鲁迅的恨”为线索,分别以“鲁迅恨过哪些人”、“对鲁迅的恨进行分类”、“不同时期最恨谁”、“从鲁迅的恨中重新认识他”等四个活动将整本书内容串连起来,层层深入。
从横向上看,徐老引导学生关注、辨析鲁迅“恨”的人,如“范爱农、衍太太、陈莲河、郭巨、《二十四孝图》的编者、王金发他们”等,这样的安排有趣有料,让学生意识到了散文作品集中的文章关联性;接着,徐老设计了“对书中鲁迅的恨进行分类”的活动,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归类认识到“真恨与假恨”、“小时候的恨与长大后的恨”、“那时我的恨与现在我的恨”、“大恨与小恨”,这极大程度拓宽了学生对“恨”理解的角度,对恨的理解也更为深入。这样的横向勾连,巧妙地教会学生梳理作品脉络,把书读薄。
从纵向上看,徐老在前面层层铺垫的基础上,顺势抛出两个更有难度的问题:“你认为鲁迅童年最恨的人是谁?”“青年鲁迅最恨的人是谁?”这两个问题又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了《父亲的病》、《范爱农》、《藤野先生》等篇目,在语言文字的比较、品味、分析中明晰为何理解到鲁迅先生人生中最重要的两次经历是如影响着他的两次的职业选择,理解鲁迅的爱与恨,继而理解文字背后的鲁迅。这样的纵向深入,教会学生带着问题再次深入文本,把书读透。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84 分享
相关推荐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